研究所简介

武汉现代青年教育研究所(Wuhan Modern Youth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青研所”) 英文缩写(YERI),是政府批准的非赢利性研究机构,组织机构编号:68231024-0号。青研所具有从事青少年教育研究及相关领域项目开发、咨询服务、职业培训、科普宣传、推进青年创业、就业和国内外青少年文化交流等职能。(详细...)

研究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案例

流动幼儿家园合作的现状及思考

作者:贺琳霞 2009-03-06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年第4期

  流动幼儿,即流动人口子女,指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一起在流入地(城市) 生活的2-6 岁的儿童。家园合作狭义的解释就是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即幼儿园应主动与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在实施幼儿教育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密切配合,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成为幼儿教育的中坚力量。《纲要》总则第三条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有关流动幼儿的家园合作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期内,随着人口流动大规模 地进行,举家迁徙成为人口流动的一大特征。伴随着举家迁徙的大潮,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成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而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中,早期教育问题又无疑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却又不能被忽视的问题,即本文所指的流动幼儿早期教育。为了解流动幼儿早期教育的基本情况,笔者于2005 年底在西安市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莲湖区、碑林区、未央区的15 家幼儿园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走访。发现流动人口子女虽然同与父母离开农村,居住在城市,但并未真正象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而是处在早期教育的边缘化状态,特别是流动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方面:表现在教师与家长交流少;合作的内容单一,只有在孩子出现较大的问题时教师才会联系家长,很少给家长建设性的教育建议;合作的形式多以通讯工具进行,教师与家长很少面对面地交流;很少利用家长资源等。

  二、影响流动家庭与幼儿园合作的因素

  (一) 幼儿园方面

  1. 师资条件。在调查中发现,在不多的几家公立幼儿园里看不到流动幼儿。流动幼儿多被企业办的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接收。其中民办幼儿园占大多数,89%的流动幼儿就学的幼儿园都是民办幼儿园。这些幼儿园无论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都无法和公办园相比,主要靠自身去解决幼儿园在运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幼儿园条件的改善,教师的聘任等。这使这些幼儿园为节能增效,大量聘请学历低,教龄短的年轻教师来任教。调查中发现有58%的教师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有75%的教师具有3 年以下教龄,有71%的教师年龄在25 岁以下。可见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这些幼儿园的师资状况都很难保证流动幼儿能够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更谈不上向流动幼儿的家长提供科学教育孩子方面的建议了。

  2. 办园主体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幼儿园由于由投资者承担风险与享受利益,过多追求经济利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使得幼儿园的管理和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的思想十分明显。

  3. 教师素养。通过教师访谈发现,75.02%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促进幼儿家长参与的策略;70.33%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与家长沟通的技能。在现实中,有些教师与幼儿家长见面,内容就是告状,从而使家长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与教师对着干。这说明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不但没有起到促进幼儿进步的作用,反而造成幼儿家长对教师的反感。有的教师对城市儿童的家长与流动幼儿的家长不是一样看待。对流动家庭的孩子,习惯于批评指责,造成教师与流动家长之间不能很好地沟通。

  (二) 流动家庭方面

  1. 家长职业特点。从调查看,大多流动人口只能从事一些脏乱苦的低层次工作,而这些工作往往为城市人所看不起,且大都收入不高,来源不稳定。因此,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只能选择那些收费低廉、教育质量不高的民办幼儿园。流动家长职业上的低层次特点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劳动时间过长,花在家庭教育上的时间和精力极其有限,繁忙的工作任务和过长的工作时间使得家长也无暇顾及与幼儿园的交流与沟通。

  2. 家长观念。调查发现,许多流动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通过教育,拥有高学历而摆脱目前这种生活的困境。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使得流动幼儿的家长只重视孩子智能的培养,并且认为这是幼儿园要做的事,家长只需要努力干活给孩子按时交足学费就行了。这也导致幼儿园与流动家庭在家园合作中的“老死不相往来”。

  (三) 社会方面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户籍制度对人口给予了人为的划分,即把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并且相应带来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一系列计划经济色彩的各种福利制度。而长期形成的这种划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头脑中形成心理上的惯性效应,人口无形中被分为两大阶层、两种身份、两种社会地位。城市人成为优等人,农村人则自然地被划分为劣等人。这种观念使大多数流动人口同时存在自强又自卑的心理,遇到问题不愿意求助与人,特别是在遇到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因怕遭歧视而不愿向老师咨询。同样,这种惯性效应也影响到幼儿教师对流动幼儿及其家长的态度。

  三、改善流动家庭与幼儿园合作现状的建议

  (一) 宣传家园合作的重要性,改变家长教育观念

  调查发现,流动家长了解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因此,要加强电视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在形式上,可以采用电视短剧、专题节目、公益广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颂扬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与成就,宣传流动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家园共育的重要性,使流动家长克服自卑,树立正确的早期教育观。同时,利用各种大众媒体宣传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村流动人口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鼓励人们放弃旧观念,尊重农村流动人口。

  (二) 加强对接收流动幼儿的幼儿园的扶持与管理

  以市场为导向的民办幼儿园和企业办幼儿园是流动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主体,政府应加强对其的管理与扶持,使幼儿园的服务与教育引导的功能兼具。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这类幼儿园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其改善现有的办学条件。对接受流动幼儿的幼儿园应通过政策鼓励民间个人和团体、国际组织与此类幼儿园沟通与联系等尽可能为这些幼儿园提供各种机会来获得发展资金。还可以从政策上对幼儿园的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加以监督,防止其滥用,促进这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对教师资格、工资待遇等做出最低规定,以保证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和稳定性。加强此类幼儿园在职教师的职后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思想与业务素质。

  (三) 鼓励流动家长参与园教

  幼儿园要充分挖掘流动家长的教育潜能,调动流动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积极性。如有的家长以前在农村经常剪纸,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请这位家长来园给孩子作一次老师,这样,家长感受到来自幼儿园的尊重,同时也增强了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增强了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主动性,有利于形成整体和谐的家园合作环境。优化流动幼儿的生态环境,加强家园合作,是提高流动幼儿早期教育质量,巩固早期教育成果的有力措施,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支持。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